「我不要學鋼琴!我才不要彈!」樂樂含著淚對我咆哮。


「你學不學鋼琴都可以,但這件事是你和媽媽討論好決定的,不是我。如果你現在真的不想學,我可以打電話給媽媽,請他馬上來接你。」我理性的回應他。


他開始一言不語。


「給你三分鐘想一下,決定要不要打給媽媽。」空氣就此凍結了三分鐘。


這樣的孩子,在我的課堂,不是第一個。他想說的話,不是表面的意思,其實背後有他的委屈。


他練琴的時候,弟弟總是一直在旁邊干擾,讓他煩躁;他在玩玩具的時候,弟弟總是直接拿走他的玩具沒有告知;當他委屈的時候,大人沒有好好聽他說話,都聽弟弟亂說(但事實上彼此都有加油添醋)。


所有的生氣,他透過很強烈的行為表達,他需要被在乎。


三分鐘過去,我打破沉默,他的情緒也平穩了許多,我試圖站在他的立場,揣摩他的處境。


「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?」


他開始滴下眼淚,訴說著他的憤恨不平。


剛接觸鋼琴課的他,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學習鋼琴的步調,除了認知需要理解,腦與手部的操作更需要時間練習彼此合作,挫折感必定會存在,當生活中的不如意累積過多,練琴就顯得更沮喪了。


我協助樂樂將生活中的挫折與練琴的事分開來看,彼此是不相同的二件事,不混為一談、不彼此拉扯,單純看待學鋼琴,其實困難就減少很多了,我們再一起討論生活中面臨挑戰的時候,他有能力做些什麼。


梳理完這些情緒,時間的累積也讓他漸漸適應鋼琴課與練習的步調,現在樂樂的學習,也越來越穩定,開始在學琴中找到成就感。


「如果你不想學鋼琴,可以,但要真的想清楚再說,以後不能這樣輕易亂說喔!」他點頭。

arrow
arrow

    江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