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周廣仁教授有一篇文章「和青年教師的談話」,內容提到:

著名鋼琴大師阿勞講過:「我要是音樂學院院長,我要把心理學列為主課。」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呢?因為他從自己及其他藝術家的經驗教訓中意識到,一個藝術家的成功與否,單靠演奏技能和修養是不夠的,往往他的心理狀態起決定作用。

--

看完文章很有共鳴,對我來說,這是我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及目標。

前天,我看到網紅理科太太訪問蔡依林的影片,提到新專輯的心路歷程,是蔡依林在往心靈探索的一些經歷及想法,我看完也是非常有感,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歷及想法。

 

心理學這部分是我這四年開始接觸的,從以前參加讀書會、婚姻經營的課程、團體諮商、創療課程等等,到後來自己透過閱讀、演講、廣播、youtube頻道,及固定會追蹤一些心理諮商師發表的文章等等,這個過程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我先生的陪伴,他常常在我感到受傷時在一旁支持我,蔡依林在訪談中提到自己走過的那些痛苦、難受,我自己也經歷過,這是一個蛻變的必經過程。

一開始我會接觸的理由很單純,只是希望自己在婚姻中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,另一方面希望能與自己的小孩有美好的親子關係,但在這之間徘徊,後來才發現,所有「關係」的關鍵點是要回到自己身上,並不是別人,必需要很真實的面對自己,我開始往自己的內在探索,開始看我以前不敢看見的自己,開始正視我以前心中的每一個傷痛事件,當準備好的時候,我開始一一檢視過去,看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當看得夠清楚的時候,找一個心裡的位置幫它存放好,它就不會再擾動我的情緒。我開始真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、開始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,接納自己也有各種情緒,不管是正向的或負面的,這些情緒都有一些訊息要告訴我,只是我需要準備好的時候,再去打開它。

當我自己開始接納我自己的時候,我發現在音樂教學上,我竟然也有很大的不一樣,這也算是額外的收穫吧!我能看見我自己的狀態,我也比較容易看得見學生的狀態,從學生的行為、言語、或是從他們彈出來的音樂之中,我開始看見他們需要協助的部分,慢慢的,當小孩做得不夠好時,也許不是他故意做不好,而是,他需要一些幫忙,來協助他做得更好。有些孩子的確會故意做不好,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他為什麼想要故意做不好呢?孩子的表達方式也許不是很恰當,但他確實用他的方式傳達一些訊息,我們如何去真正看見他內在的世界,接著去幫助他,或是告訴他有哪些表達的方式其實可以試試看。

以前小孩練琴沒有達到標準,我心裡會感到生氣,接著壓抑自己的生氣,繼續耐著性子再教一次,但現在心境上平靜很多了,沒有過多的情緒擾動,就能靜下來想想孩子需要我怎麼溝通?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每個孩子的互動方式都不一樣,每個孩子用的方法也不一樣。當靜下來的時候,才能真正給孩子需要的幫助。

我上課時,很少生氣,但也有,當孩子對我不尊重時,我仍然要踏上「老師」這個位置,讓孩子知道尊重是上課最基本要做到的事,我想這鬆緊之間的拿捏,我要學會「剛剛好」,這個「剛剛好」很難,對某個學生而言是「剛剛好」,但對另一個學生來說,就不一定是「剛剛好」。

我發現自己對人的情緒是敏感的,對學生的狀態,似乎也很容易看得見他的需求,滿足了需求之後,再來要求學生往前進,會順暢得多。

有些學生慢、有些學生快,「等待」真的是最好的解答,當老師願意接納學生、願意等待,只要老師在技術層面教法是正確的,當學生準備好的時候,他才能勇敢往前,自然會進步很多。

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,我開始明確的知道,我如何定位自己對於「鋼琴老師」這個身份。

曾經我也有職業倦怠,教學很累很辛苦,當時我開始觀察別的老師,怎麼維持他們的教學熱情,來激起自己對教學的熱忱,但這樣的方式,其實熱情很快又消失了。

近幾年才找到對於我而言,教學的意義是什麼,這才會是真正維持走這條路不滅的熱忱,另一個方面,我也在練習休息,適時的讓自己放鬆休息,先暫時放下一切,充電一下再回來。

在音樂教室教學時,對教室而言,就是希望老師都不掉學生,偏偏我對自己要求又高,在教學上我就會感到很有壓力,我很慶幸現在在自己的空間教學,讓我有很大的空間用自己的方式,用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教學生,我可以不需要武裝著自己,我可以很真實的面對學生及家長,真的在做我自己,這是我教學路上最大的快樂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江老師 的頭像
    江老師

    桃園鋼琴老師~向日葵鋼琴樂園

    江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